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21-03-03 09:54:00
收藏
通榆:让乡村版权“神经末梢”活起来

  从当初“不清楚、不了解”,到后来“想知道、要弄懂”,再到如今“明白了、要去做”,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通榆县乡村“手艺人”变成了受版权保护的“文化名人”,通榆县版权工作服务站的个性化服务让乡村版权“神经末梢”活了起来。

 

  针对人们对乡村版权认知匮乏这一短板,通榆县版权工作服务站结合“文明实践周”主题活动,在全县20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多层面开展乡村版权保护主题宣传活动,通过通榆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公众号,面向广大农民发出争当民间艺术智慧成果版权保护的宣传员、践行员、示范员、信息员“四大员”倡议,利用手机微信联络群、QQ群、朋友圈、电子屏、乡村大喇叭等多种方式反复宣传、倡议发出动员,通过“霸屏”“霸眼”“霸耳”“霸脑”,倡议的热度迅速攀升。在吸引农民群众的兴趣点和关注度的同时,又怎么让大家都能看得懂呢?通榆县版权工作服务站采用分众化宣传互动学习,开设了乡村版权宣传周专题版块,普及宣传版权小常识,在县、乡、村三级联动微信群中,由专人就相关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将版权基础知识掰开了、揉碎了,真正让农民群众看懂了、明白了。

 

  向海蒙古族乡农民刘福山创作根雕作品20余年了,以前听说申请版权得上省城,这回县版权工作服务站来家门口宣传,老刘赶紧给自家的这些宝贝上了“户口”。

 

  为不断提升版权管理和服务水平,通榆县版权工作服务站结合不同人群的实际情况,采取“网上申请+线上填报+上门服务”的人性化工作模式,搭建起线上线下宣传平台。谭喜娟就是借助通榆县乡村版权保护学习交流会的契机,加入了全县新建的“非遗团队”微信群,咨询了自己的“小发明”,还申请登记了作品版权。

 

  对有困难不能来工作站的人群,工作人员采取一对一视频连线或上门服务的方式帮助申报登记,让大家足不出户就能完成作品版权登记材料的申报工作,用实际行动保护知识产权,抵制侵权盗版。

 

  截至目前,通榆县版权工作服务站已为域内非遗传承人、农村文化人、传统手艺人开展文化艺术作品版权申请登记服务,已完成登记包括年画、布贴画、根雕、金属箔艺、快板书等各类作品83项。

 

信息来源:通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