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榆县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按照县委十五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2018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按照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市委六届四次全会和县委十五届六次全会的决策部署,主动融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准确把握“六个定位”,坚持以人为本,以系统化、精细化、制度化、信息化的工作标准,做大做强绿色能源、绿色农畜产品深加工、绿色生态旅游与书法文化、传统与现代服务业四大主导产业,壮大装备制造、医药传统产业,培育建材、纺织、电子商务、高新技术应用新兴产业,深入开展“五大攻坚战”,全面实施脱贫、法治、生态、城乡、文化、社会、平安、廉政八大建设工程,规矩做事,极致精细,创新实干,齐心合力,为建设“生态经济城市”,打造美丽富庶通榆,让全县人民过上更加美好殷实的日子而努力奋斗。
综合考虑宏观经济形势和我县发展实际,2018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计划安排为: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
——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1%;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
为实现上述预期目标,必须从以下八个方面发力。
(一)鼓足攻坚干劲,加快脱贫步伐。坚持用脱贫攻坚统领全局,进一步突出重点、补齐短板,真正做到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一是做好识别动态调整。紧紧把握“应纳尽纳、应出则出”、数据综合比对、“六步工作法”、就医就学刚性支出区别对待、大数据平台信息录入五个关键环节,进一步完善贫困信息及档案资料管理,真正做到符合条件的“一个不落”,不符合条件的“一个不进”。
二是推动产业项目实施。因地制宜、因贫施策,全面实施企业+合作联社+合作社+贫困户、以奖代补、5+等模式,实现产业扶贫项目全覆盖、可持续。精准、高效发展庭院经济,重点发展奶山羊产业和棚膜经济。突出抓好易地扶贫搬迁村产业发展。通过实施产业扶贫项目,力争户均增收2500元以上。
三是坚持扶贫先扶志(智)。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在全县推广“新村俗民约”及善道、美道、富道、孝道“四道”模范家庭评选活动。在实现物质脱贫的同时,全面补足贫困人口的精神之钙。
四是发挥包保帮扶作用。继续完善省、市、县三级包保体系建设,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营造“扶贫人人有关、人人参与扶贫”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的统筹引领作用,真正做到沉下来、融进去,不辱使命、多作贡献。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助力、助资、助策”三助活动,让帮扶成效更加凸显。
五是强化资金筹措监管。加大资金筹措和整合力度,有效整合使用扶贫专项资金、涉农资金、金融信贷资金、包保帮扶资金,严格履行“一个责任书、四个合同范本”,加大财政性投入资金审核力度,严把资金使用流程各个关口,保证扶贫资金及时到位,不出现截留、挤占、浪费扶贫资金现象发生,确保资金安全、项目安全。
六是全面落实“三项保障”。利用一年时间全面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全部农村危房改造。落实好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含职业教育)的各类资助政策,做好考入高校贫困学生生源地贷款工作,确保每一名学生不因贫困而辍学。推进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加大医疗救助、重特大疾病兜底救助力度。加强医疗卫生对口帮扶,推行健康扶贫巡回医疗、分类救治、一人一策、先诊疗后付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通过“三下沉、两提高”让农村贫困患者享受到及时、高效、全方位的医疗服务,整体降低因病致贫返贫比例。
七是全力确保精准退出。围绕35项退出指标全面发力,明确职责分工、工作流程、工作标准、工作时限,对未完成的指标任务倒排工期,加快推进;对已完成的指标任务做好巩固提升,加强全程痕迹化管理,力争贫困人口、贫困村、贫困县全部达到退出标准。
(二)坚持项目主导,深挖发展增量。坚持把抓项目、促投资作为稳增长、调结构的根本举措,推进全县产业结构高度优化、层次大幅提升、实力快速壮大。
一是多方位推动项目。全年计划实施全口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00个以上,其中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力争超过50%。注重发挥大项目支撑作用,重点推进日资百公顷农光产业集群先导示范区、大智建材产业园、中天玫瑰产业园等一批超亿元项目落地开工,达产达效;持续推进吉运15万头牛生态农牧业产业园、牧原一期200万头生态养猪全产业链、歌珊10万头驴农牧业产业园、天意20万吨辣椒深加工等续建项目扩大规模,增产增效。加大项目包保服务力度,力争计划明年开工项目在5月10日前办结全部开工手续,做到项目即开工、即入统、即体现投资。盯紧高速、电力等跨境大项目入统,确保在我县内重大投资不漏统、不流失。
二是多领域谋划争取。突出专业理念和规范设计,围绕工业、农业、服务业和能源、生态、基础设施六大领域,紧扣源特色、区域特点、产业链定位及国家产业政策、发达地区资本流向和重点企业投资动向,深度谋划储备一批优质项目。加强对上沟通联系,全年力争争取、承接中央和省预算内资金1亿元以上。
三是多渠道招商引资。主动融入东北振兴、吉林西部生态经济区建设,重点依托商会、高校和省市重大招商活动,采取高层次、点对点、补链式等招商模式,努力寻求更多跨区域、跨国界的大合作。力争全年引进资金204.9亿元,引进项目60个以上,其中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30个,超10亿元大项目不少于5个。全力促成易事特云计算、宇特百栋光伏大棚、万鸿箱式变电站等44个达成合作意向项目尽快落地开工。
(三)释放转型能量,发展现代农业。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以保障粮食安全为基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是深化种植结构调整。调减籽粒玉米40万亩,发展辣椒、蔬菜、花卉、特色水果等特色经济作物230万亩,扩大苜蓿、燕麦、劲草一号种植面积。利用滴灌技术,发展旱作水稻1万亩。全面抓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玉米生产者补贴、大豆补贴、种植结构调整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助推种植品种调整优化。
二是鼓励适度规模经营。新增家庭农场、规范化合作社100个以上。探索田园综合体先行先试。积极申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在建、新建农机园区和牧业小区投入运营。大力发展湿地经济,开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活动,培育本土无公害、绿色、有机水产品牌。
三是打造精品优质牧业。围绕咱家、牧原、吉运、歌珊、阳春五大牧业龙头企业,打造生态鸡、生态猪、肉牛、肉驴、奶山羊五大优势产业,打造通榆农畜产品企业集群和高端品牌,同步带动上下游产业转型升级。
四是加大农技推广力度。实施高效节水灌溉5万亩、保护性耕作20万亩、深松整地作业160万亩,修复恢复既有节水灌溉工程170万亩。积极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快打造农产品精品电商镇、电商村。
(四)强化扶持服务,壮大工业经济。加强工业运行综合调度分析,发挥企业家协会作用,加强要素保障,确保企业低成本运行,促进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实现106亿元,增长5%。
一是做大做强主导产业。通过产业链补链招商等方式不断壮大工业规模,着力提高工业主导产业集中度,加快形成绿色能源、农畜产品深加工、医药纺织等若干个产业集群。推进230万千瓦风电场项目建设,推动中路高空风电项目实施;积极争取光伏年度开发指标,突出抓好易地扶贫搬迁村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协调善能、润雨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开工建设;启动清洁能源消纳利用示范园建设。
二是推动企业升规升级。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加大民营经济扶持力度,全年新增民营企业300户以上,实现发展速度和质量效益双提升。推动吉运集团、美中鹅业等10户拟入规企业按期入统,力争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50户。鼓励开展产学研合作,支持吉林大学研究基地建设,鼓励域内企业转化高校学术成果,制定通榆县“双20”工业技改计划,即到2020年推进不少于20户企业、20个重点项目技术改造升级。
三是打造良好发展环境。完善开发区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服务,进一步提升平台承载能力。建立企业评议部门制度,定期曝光涉软典型案例,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开展真心服务企业活动,积极协调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营造良好投资氛围,促进重点项目顺利实施、重点企业发展壮大。
(五)推行多元发展,激发市场活力。大力发展旅游、消费性服务业、互联网+等极具发展前景和潜力的朝阳服务业,培育县域经济发展新动能。
一是提升生态旅游品质。高标准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加大向海景区开发投入,推进景区环境综合整治,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向海旅游公路升级改造,提高通达性。加大对二龙庙、瞻榆神榆、包拉温都、向海等旅游景区规划建设力度,围绕大农业、大生态、大能源、大景区构建全县域旅游新格局。创新宣传推介方式,不断提升通榆旅游知名度。
二是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实施餐饮住宿素质提升工程。从包装到内涵做到吃的放心、住的舒心。加快构建商业综合体,整顿提升商场、超市的整体形象。积极争取城乡市场流通发展引导资金,引导四类限上企业和较大个体“下转上”,增加限上企业3家。推进供销改革,按照开放办社原则,恢复重建基层供销社1个,领创办合作社1个。继续争取扶持资金,重点培育实力强、潜力大的进出口企业,优化产品结构,创建自主品牌商标,保持外贸增长势头。
三是建设农村电商强县。启动运行通榆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以云飞鹤舞公司为龙头,推动电商各类要素集聚,建设电商重点企业“加速器”和小微网商“孵化器”,打造吉林西部电商创业洼地。加速打造“通榆豐”县域公共品牌,大力推动县域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
(六)改善生态环境,守护绿水青山。秉持“生态经济景观”三位一体理念,严格落实生态环保目标责任制,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切实抓好生态修复与保护。
一是实施修复工程。巩固和拓展河湖连通成果,实施四海水库补水工程建设,实现向海、兴隆、胜利三座大中型水库连通并为周边泡塘补水。推进霍林河重点段治理工程,确保完成城防堤和向海一号堤建设,力争完成剩余36条堤防加固。实施造林绿化8万亩、盐碱地治理70.5万亩、修复湿地10万亩。全面完成向海生态移民工程和移民新区建设。
二是强化管理整治。全面推行河长制,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严格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划定,落实红线区域管控措施。实施“水、草、林、苇、湿”综合整治。推进蓝天、清水、净土三大工程,深入开展环境保护大检查和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做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质量监测。完善生态综合执法体系,常态化打击开荒、取土、盗伐、放牧、捕猎、钩沟、筑坝等违法违规破坏生态行为。巩固拓展保护区专项整治行动效果,全面开展向海保护区天然林清收和禁牧工作,严厉打击包拉温都保护区核心区内违规建筑及非法开荒行为。扎实做好森林草原防火,力保连续38年无重大火灾发生。
三是创新保护模式。推进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向海社会公益型保护地项目,依托生态保护中心,综合运用科学保护、生态修复措施,进一步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探索运行社区互动机制,扩大开发生态农产品,带动周边居民发展可持续的环境友好型产业。
四是建立长效机制。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对于造成环境污染与破坏的直接责任人必须严管控、重处罚。建立健全环保信用评价机制,把企业环保记录作为项目引进、落地的前置条件。鼓励绿色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能源产业,让绿色产业接力经济增长。努力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七)统筹城乡发展,打造宜居环境。着眼于城乡一体化同步发展,全面开展“生态经济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以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三年攻坚战为统领,让城市提高品位,让乡村文明进步,让城乡旧貌换新颜。
一是加快老城改造,完善城市整体功能。实施风电路、育才路、开通大路、长白大街、站前南街等城市道路综合改造,铺设排水管线13公里,铺装人行步道11万平方米。修缮改造老旧小区老化管线等设施,建设社区充电桩,规划建设城区公用水冲厕所和停车场,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加快棚户区改造,完成6个棚改地块续建工程,重点打造铁西区政府主导棚改标准化样板,建设安置住房30万平方米。实施城区4个出口综合改造工程,打造庄重亮丽的城市大门。培育使用各类花卉,优化道路绿化树种,实现小城四季常青。建设丹顶鹤公园和霍林河湿地公园,结束没有城市休闲公园的历史。
二是统筹公铁建设,增强全域通行能力。配合推进长西铁路建设和平齐、通让电气化改造,全力推进双嫩、铁科高速公路前期征地工作,同步推进环城绕越线规划建设,填补我县无高速公路空白和无绕城公路问题。建设省道通榆至向海公路51.2公里,四井子至太平川、什花道至达日嘎2条县道及非贫困村通屯路105公里。
三是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整合管理和执法资源,创新组建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成立城市综合执法局,统筹抓好城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依托“智慧通榆”平台建设,搭建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建立多部门公共数据资源互联互通、开放共享和协同应用机制。持续开展拆违打非行动,严格控制违建增量,稳步消除违建存量。规范早市、菜市场等集市管理。完善道路交通标识,加大交通秩序整顿力度。实施街路广告改造工程,拆除过街广告和路灯广告,改建电子广告。推进污水处理厂改扩建,解决“臭水沟”和雨天排水难题。推进垃圾箱统一更新换代,增设新型智能环保的果皮箱。探索环卫保洁市场化运作模式,提升城区卫生综合清洁专业化水平。
四是聚焦人居环境,加快美丽乡村创建。统筹推进农村危房、道路、围墙大门、给排水、公共服务设施、绿化美化、环境卫生治理、村容村貌整治等工程建设,整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300个自然屯饮水安全工程,让更多人吃上放心水。结合省级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培育型试点县建设,编制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规划,探索运用PPP模式推进 “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治理一体化进程。
(八)增进民生普惠,提高幸福指数。始终坚持发展为民、发展惠民理念,完善社会保障,提升社会事业,创新社会治理,办好民生实事,努力提高人民的幸福感。
一是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统筹推进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改革,实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并轨。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到年人均3600元,提前实现低保标准和扶贫标准“两线合一”。开展好“关爱生命”、“圆梦大学”、“情暖万家”、“微笑列车”、“慈善助春耕”等品牌公益活动。落实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鼓励兴办民办养老机构,探索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帮扶。加强城乡社会救助和灾害救助,确保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应助尽助、及时得助。
二是扶持大众创业就业。深入开展“三年劳动者技能提升计划”,加强高校毕业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妇女、困难职工等人员创业支持,抓好以家政服务业为重点的劳务输出,全年新增城镇就业70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5.4万人。
三是打造更加优质教育。加快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职业教育优质多元发展、特殊教育优质协调发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抓好薄弱校改造,实施实验小学、一小、七中、实验高中、瞻榆明德小学等综合楼、食堂、宿舍新改扩建工程,持续改善办学条件。
四是健全医疗服务体系。扎实推进医联体建设。整合卫生计生执法队伍。巩固公立医院改革成果,进一步理顺医疗服务价格,降低药占比例和百元医疗收入的卫材费用比例。提高新农合保障水平,实现基本药物全覆盖。加强乡村卫生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实施8所村卫生室扩建项目。做实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强化重大疾病预防控制。
五是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以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持续开展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风之声”广场文化周、书法绘画摄影展、书法“七进”、全民阅读日等系列文体活动。落实“三馆一站一场”免费开放政策,积极推动“六馆一中心”工程投入运营,谋划实施铁西区文体活动中心工程。发挥广电服务中心作用,打造更多特色原创节目。
六是深化平安通榆建设。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创新治安防控体系,构建点线面结合、网上网下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的城乡一体化立体治安防控体系。深入推进“七五”普法和法治宣传教育。推行“信访+”工作模式和“依法信访、依法治访”新思路,千方百计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努力提高初信初访的一次办结率和群众满意度。
信息来源:通榆县发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