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通榆
发布时间:2021-12-10 16:43:00
收藏
通榆县情简介

  一、基本概况

  通榆县始建于1904年,最初称开通县,1958年与原瞻榆县合并称通榆县。全县辖3个街道、10个社区、16个乡镇、172个行政村、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35.04万,总面积8476.39平方公里,列全省第三位。

  气候环境。通榆县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时长超过2900小时,年平均气温5.5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350毫米,无霜期约164天。通榆县地势平坦开阔,西北略高,东南稍低,一般海拔在140米至180米之间,西部多沙丘,东部多平原,土壤以淡黑钙土、风沙土等为主。

  区位交通。通榆县交通区位优越。公路方面,全县100%的乡镇场已通达等级公路,全部行政村和20户以上的自然屯实现通硬化路。国道G334、G231、G503三条高等级公路在县城交会通过。铁科、嫩双两条高速公路在通榆交汇,切实带动通榆快速发展。铁路方面,铁路运输网络不断完善,平齐铁路纵贯南北。齐通高铁、通榆通用机场已列入“十四五”规划。通榆县将逐步搭建起铁路、公路,动车、高速并驾齐驱,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

  二、资源优势

  土地资源。通榆县耕地总面积661.9万亩,草原总面积169.45万亩,湿地总面积48.56万亩。未利用土地面积14.56万公顷。工业及建设用地充足,优势明显。

  林业资源。通榆县是中国“三北”防护林建设重点县,全县林地面积229.54万亩,人工林主要树种为杨树、柳树及樟子松,天然林主要树种为榆树,现有活立木蓄积量512.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13.77%,全县每年新增活立木蓄积量12万立方米。

  水利资源。通榆县水的PH值为7.20—7.80,是最佳弱碱水质,是最适合人类饮用的上好水源。霍林河、额木太河(支流)、文牛格尺河3条季节性河流从境内流过,建有向海、兴隆、胜利3座大中型水库,还有百余个自然泡泽星罗棋布。近年来,通过全力实施河湖连通工程,使全县地表水充盈丰富,总蓄水量达到4.45亿立方米。

  芦苇资源。通榆县是吉林省最大的芦苇产区,也是全国重点芦苇产地。全县有芦苇资源面积84.88万亩,年均产量约1万吨。

  清洁能源。通榆县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开发潜力巨大,风能方面,通榆是全省风能储量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风功率密度每平方米308瓦,年可有效发电时间高达3900小时以上,全县境内可开发风场面积达1643平方千米,可开发风电场容量1800万千瓦以上。光能方面,全县年平均日照时长超过2900小时,太阳辐射可达到每平方米5200兆焦以上,日照百分率为65%以上,年光伏有效发电小时可达到1700小时,是吉林省光照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太阳能开发的首选之地。

  农畜产品。通榆县农畜产品质量好、产量高、有特色,闻名海内外。葵花最高年产量12万吨。绿豆和打瓜籽最高年产量分别为8万吨和5万吨。玉米最高年产量193.2万吨,高粱最高年产量23.8万吨,谷子最高年产量16.3万吨,杂粮杂豆最高年产量1.2万吨,蔬菜最高年产量5万吨,辣椒最高年产量14万吨,甜玉米最高年产量2万吨。由通榆县培育的“通榆中国草原红牛”是我国唯一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牛,被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县生猪发展到180万头;牛发展到43万头;羊发展达到265万只;禽发展到812万只,畜牧业发展态势良好。

  旅游资源。全县现有各类景区景点368处。特别是AAAA级旅游景区向海,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评审为“具有国际意义的A级自然保护区”,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入选“吉林八景”前三甲。通榆县向海蒙古族乡向海村是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万亩包拉温都杏树林是省级自然保护区,万亩兴隆山蒙古黄榆林是亚洲最大的一片蒙古黄榆林。通榆境内还有香海寺、乌兰塔拉遗址、清代公主陵、敖包山新石器遗址等。

  历史人文。通榆文化积淀深厚,地处红山文化分布区,境内的敖包山遗址、毡匠铺墓群,可以追溯到西汉中晚期以至新石器时期,大岗遗址、张剑坨子遗址出土的玉器。通榆还是多地域文化的交融地,早期人口绝大多数是来自山东、河北、安徽等地的移民,人口的聚集,带来了文化的融合。目前,通榆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达2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达11项。截至目前,通榆县的高静闯关东年画、李国祥石雕、刘福山根雕等非遗产品已销往韩国、英国、马来西亚等地。非遗保护项目中,通榆年画最为有名。刘长恩创作的《打猪草》是通榆最早的新年画作品;姜贵恒的《剪窗花》曾创下了连续发行10年,单张发行量5亿多张的全国之最;安学贵的《年三十》获第三届全国年画作品展二等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刘佩珩共出版发行78幅年画作品,是通榆年画创作与发行数量最多的画家。1991年,通榆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三、经济情况

  2024年1-9月份全县GDP实现72.4亿元,同比增长6.6%;固定资产投资42.5亿元,同比增长2.3%,位列全市第四;2024年1-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亿元,增速为4.5%,位列全市第三。

  产业现状:清洁能源产业发展较快。到2023年底,通榆县清洁能源并网装机容量501万千瓦,累计发电量107.22亿千瓦时,总产值达30.98亿元。其中,风力发电项目装机容量440万千瓦,发电量98.05亿千瓦时;光伏发电项目装机容量58万千瓦,发电量7.47亿千瓦时;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装机容量3万千瓦,发电量1.69亿千瓦时。绿色农畜产品深加工产业基础较好。新引进牧原一期400万头生猪肉食品加工项目,总投资10.5亿元,全面达产后,年产值可达120亿元以上,税收超2亿元。通榆还是有名的“杂粮杂豆之乡”“红干椒之乡”,弱碱小米、绿豆、高粱、藜麦、辣椒等农产品质优量足;装备制造产业不断壮大。全国53家央企之一的东方电气重磅落户通榆,改变了我县工业经济始终依靠民营企业单一支撑的历史;凡瑞通榆风电装备制造基地项目的落地,实现了我县大型装备制造业,由组装型向加工零部件基础产业延伸。东方电气(通榆)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三一风电产业园(二期)、通榆天能重工、通榆水发电力装备产业园、远景500台(套)风机制造等项目,共同构建起了全方位、立体式的通榆工业经济发展框架,建造了项目发展的“通榆航母”,通榆正以其昂扬强劲的发展态势,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全面实现通榆工业由十亿元时代,向百亿元时代的历史性跨越,向全省县域经济第一方队冲刺的目标,指日可待。

  通榆县立足土地、风能资源优势,围绕“三大基地一大品牌”的发展战略,全力谋划和推动清洁能源开发、风电装备制造、生猪肉食品加工、肉牛屠宰加工、食品深加工五个“百亿产业集群”建设,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进而整合项目、聚拢产业、形成版块,打造、铸就工业大县的钢铁脊梁。截至目前,这五个“百亿产业集群”有四个框架已基本搭建起来,另外一个正在谋划推进之中。

  四、城市建设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以旅游化思维谋划城市建设,走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的城市建设之路,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有机交融,努力建设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新通榆,县城承载功能和创业生活环境得到质的提升。我们科学规划设计,合理布局城市空间,统筹规划建设广场、公园、街角绿地、游园、特色居民小区,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开展“十大改造工程”,总体思路是:依托向海这一知名品牌,以旅游化思维将通榆县城改造建设成具有旅游特色的经典小城。目前,已经完成新发街、风电大路等15条街路改造建设,实施了132个老旧小区改造和6大地块棚户区改造,建设10座公厕。完成鹤乡公园和6处街前绿地建设,进一步满足市民休闲、娱乐需要,还极大提升了城市品位,改善城市形象。

  五、优惠政策

  结合我县实际,研究出台了《通榆县招商引资激励办法》。设立3000万元的产业项目发展引导基金和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发展贡献奖。对引进世界500强企业中国总部、区域性总部和中国500强(以权威媒体发布榜单为准)企业总部、区域性总部,以及年度纳税总额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总部注册落户我县并交纳税收的项目,按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的50%比例奖励给本企业和中介人。“飞地经济”税收地方留成部分也按50%比例奖励本企业和中介人。对投资规模大、财政贡献大、带动能力强、产业链条长等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在不违背国家法律法规和上级文件要求的前提下,可实行“一事一议”、“一企一策”、“一业一策”。

  六、营商环境情况

  近年来,通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坚持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实行重点项目“包保制”、审批服务“妈妈制”、行政执法“预警制”,以最好的环境、最快的时效、最优的服务贯穿项目工作从招商洽谈到落地开工到投产达效全过程。为全力服务项目建设,我县专门组建了项目中心,由县长亲自担任项目中心主任,全方位、全流程服务招商引资项目,实现企业“零跑腿”。2018年、2020年和2022年,在全省60个县(市、区)中脱颖而出,获评全省营商环境建设标兵县,也是白城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县份。

  七、开发区情况

  通榆县经济开发区始建于2005年7月,2012年1月晋升为省级开发区。开发区总面积3441万平方米,分为一个主体园区和三个区外园,其中主园区面积2194万平方米,铁西工业园区面积730万平方米,迎新工业园区面积346万平方米,胡家店工业园区面积171万平方米。已建成区面积占1049万平方米,建成区外面积占2392万平方米,尚有可利用土地面积2093万平方米。随着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开发区改写了通榆县内没有国企的历史。央企中国船舶集团、东方电气、国企山东水发、知名民企牧原集团、通榆三一风电智能制造产业园(二期)项目、远景能源有限公司、天能塔筒、凡瑞重工、吉林化纤相继落户开发区。截至目前,开发区企业和项目共54家,规模以上企业14家(三一、徽商、天意、大地燃气、加亿科技、万嘉供热、新洋丰、远景、付豪水泥、乾宇混凝土、益发合、天能、善能新能源、牧原肉食),规模以下及在建企业40家。开发区内企业主要以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为主,区内企业共带动就业约43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