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
发布时间:2018-05-25 15:38:00
收藏
[流行性出血热知识点解读]
  一、流行性出血热概况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急,病死率高。本病是由布尼亚病毒属种汉坦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出血、肾脏损害等为特征。
  二、传染源
  鼠类是主要传染源。在国内农村的主要传染源是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东北林区的主要传染源是大林姬鼠。城市的主要传染源是褐家鼠。此外,黄胸鼠、小家鼠、巢鼠、普通田鼠等亦可为本病的传染源。
  三、传播途径
  (一)由带病毒的老鼠传染给人。
  1.老鼠咬伤人皮肤或老鼠的尿、粪便、唾液污染了人破损的皮肤黏膜。
  2.老鼠的尿、粪便、唾液污染食物。
  3.老鼠的尿、粪便、唾液污染尘土扬起时,吸入人呼吸道。
  (二)母婴垂直传播。
  (三)老鼠体表寄生的螨类叮咬人可引起本病的传播。
  四、人群的易感性
  人类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并非普遍易感,感染后发病与否与感染病毒的型别有关。本病多见于青壮年,儿童发病者极少见。通过近几年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来看,野鼠型和家鼠型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后仅少数人发病,多数人呈隐性感染状态,家鼠型隐性感染率比野鼠型较高。
  五、流行特征
  流行性出血热流行季节有双峰和单峰两种类型。双峰型系指春夏季(5~6月)有一小峰,秋冬季(10~12月)有一流行高峰。单峰型只有秋冬一个高峰。野鼠型以秋冬季为多,家鼠型以春季为多。除季节性流行外,一年四季均可散发。
  野鼠型和家鼠型流行性出血热均有流行周期性,即数年出现一次流行高峰。流行高峰与主要宿主动物带毒率指数增高有关。
  六、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5~46天,一般为1~2周。本病典型表现有起病急,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粘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本病典型表现有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三类主要症状,典型的出血热一般有发热、低压,少尿、多尿与恢复期等五期临床过程。如处理不当,病死率很高。多数病例临床表现并不典型,或某期表现突出,或某期不明显而呈“越期”现象,或前两、三期重叠。
  对出血热病人应实行“四早一就”,即早发现、早诊断、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减少搬运。
  七、并发症
  (一)胃肠道出血可导致休克;大咯血可导致窒息;颅内出血可导致突然抽搐、昏迷。
  (二)心功能不全,肺水肿多见于休克及少尿期,多在短期内突然发作,病情严重,有明显高血容量征象。
  (三)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多见于低血压休克期及少尿期,由肺间质水肿所致。患者胸闷、呼吸极度窘迫,两肺有干湿性罗音,血气分析可有动脉血氧分压显著降低。
  (四)少尿期至多尿期易并发肺炎、尿路感染、败血症及真菌感染等。
  八、预防与控制
  1.预防出血热的根本措施是灭鼠。鼠密度在5%以下,可控制出血热流行;鼠密度在1%左右,就能控制出血热发病。因此,在疫区应大面积投放鼠药,搞好防鼠、灭鼠活动;
  2.做好易感人群的疫苗接种工作,对有病例报告的、鼠密度较高的重点乡镇、重点村要做到疫苗接种全覆盖。
  3.开展宣传工作,提高群众防病意识,搞好环境和室内卫生,清除垃圾,消灭老鼠的栖息场所;做好个人防护,切忌玩鼠,被打死的老鼠要烧掉或埋掉;
  4.做好食品保管工作,严防鼠类污染食物;
  5.做好防保人员和临床医生出血热防治知识的培训工作。做好疫情监测、报告管理、应急处置工作。
  6.不要在野外草地过夜。
  九、防控对策
  1.要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食品保藏等工作,严防鼠类污染食物,餐具、食物应加盖或放置在老鼠不能接触到的地方,饮用水应煮沸、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方可食用。
  2.做好消毒工作,对发热病人的血、尿和宿主动物排泄物及其污染器物以及死鼠等,均应进行消毒处理,防治污染环境。
  3.做好个人防护,对破损伤口及时进行卫生学处理。
  4.灭鼠:广大群众要积极开展以灭鼠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以药物毒杀为主,还可采用捕鼠、堵鼠洞等各种办法。
  5.防鼠:可以挖防鼠沟、野营工地应搭高铺,保存好粮食及食物,清理环境,以免有鼠类窝藏。
  6.灭螨、防螨:可用杀虫剂进行灭螨。
  7.村民在野外或田间劳作时必须注意个人卫生,做好防护工作。
  ① 不直接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不坐卧草地或草堆,劳动时注意保护皮肤、防止破伤,如有破伤应消毒包扎。
  ②在野外工作时,要穿袜子,扎紧裤脚、袖口和腰带,皮肤露出部位可涂防蚊剂,以防止螨类叮咬,减少受感染的危险。
 
信息来源:通榆县卫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