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
发布时间:2011-12-13 15:57:00
收藏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在通榆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县长  孙洪君
  (2011年11月23日)
 

 

  

  各位代表,各位委员:
  现在,我代表通榆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及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五年来,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下,我们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牢牢把握“三个定位”,紧紧围绕“三县”目标,深入实施“三城”建设,抢抓机遇,真抓实干,较好地完成了十六届人大历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推动通榆经济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一)主要经济指标翻番增长,县域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1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89亿元,年均增长32%;(预计数,下同),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9亿元,年均增长26.7%;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4.5亿元,年均增长38.5%;地方级财政收入达到3.5亿元,年均增长39.6%;分别是2006年的4倍、3倍、5.1倍和5.3倍。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由2006年的39:31:30调整到27:33:4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447元,年均增长13.3%,是2006年的1.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90元,年均增长28.2%,是2006年的2.4倍。过去的五年,是我县经济发展最好最快的五年,我县先后四次获全省县域突破升级晋位奖或单项奖,综合经济增长指数从全省末位一跃升至第15位。
  (二)工业经济强势崛起,发展后劲显著增强。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初具规模,全县并网风电场发展到49.5万千瓦,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取得重大进展,230万千瓦风电场开发项目全面启动。三一风电产业园、华仪风机制造、泰盛综合服务、全国风电设备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双吉机舱罩、中能电力杆塔等风电产业化项目相继落户、建成投产,风电产业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为建设大基地、融入大电网、做强大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生物质气化发电与太阳能发电项目稳步推进。农畜产品加工业迅速崛起,五年累计实现总产值64亿元,13户企业跨入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工业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五年累计投入技改资金21亿元,在认定标准提高3倍的情况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仍然发展到44户,总产值累计实现135亿元,是上个五年的5.4倍,增加值累计实现41亿元,是上个五年的4.8倍。我县工业化率提高到18.3%,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三)开发区建设成绩卓著,项目招商缔结累累硕果。坚持把开发区打造成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经过五年的艰辛创业,开发区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规划面积从11.71平方公里扩大到34.41平方公里,产业布局和机构设置日趋完善,成功通过了晋升省级开发区综合指标考核。区内落户项目总数达36个,建成投产27个,开发区五年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4.2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3.1亿元。以开发区为平台载体,一大批影响深远、潜力巨大的优质项目相继落户我县,全县五年引进项目1054个,是上个五年的2.4倍,到位资金213.6亿元,是上个五年的1.6倍。五年共组织实施各类项目604个,是上个五年的6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4亿元,其中超亿元项目37个,是上个五年的5倍。
  (四)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大力发展适应高效农业,不断加大生态建设、保护和开发力度,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种植结构不断优化,辣椒、美葵、棉花等适应高效经济作物成为主导方向,促进农民大幅增收。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县稳产高效基本农田扩大到80万亩,农业抗旱避灾能力显著增强。推广膜下滴灌10.8万亩,掀起了设施农业技术革命的新篇章。不断加强科技培训和新品种引进及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争取国家购机补贴资金2.3亿元,完成保护性耕作项目40万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全县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达到150万亩,特色品牌发展到126个。我县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评为“中国(通榆)特色食品暨绿色农畜产品基地县”。全面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县农村群众饮水安全得到保证。新农村建设累计投资6.76亿元,48个村先后步入省、市、县先进村行列,我县两次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牧业经济逐步向规模牧业、精品牧业、效益牧业方向发展,精品牧业小区发展到133个,畜禽数量不断增加,肉蛋奶产量稳步增长。实施增殖放流活动,实现了由单纯渔业生产向发展生态渔业和资源渔业方向的转变。扶贫开发快速推进,投入专项扶贫资金1.57亿元,实现了脱贫目标。劳务经济逐步扩大规模、树立品牌,五年累计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47万人。实施造林绿化40.3万亩,建设标准苇田2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400平方公里。县城供水工程前期工作基本完成,文牛格尺河洪水资源化一期工程建成完工,“引察入向”和“引霍入向”长效供水机制初步建立,缺水问题正逐步得以有效破解。加大打击违法开垦力度,有效实施全年禁牧,生态环境得到保护。
  (五)第三产业持续升温,发展活力明显增强。累计投入旅游产业发展资金3.79亿元,高标准编制各类旅游规划,新增游船码头、森林公园等景区景点10个,全面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品位和接待水平整体提升。协助拍摄了电视剧《永远的田野》和《我的土地我的家》,向海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高,跨入国家4A级旅游景区行列,成功入选“吉林八景”前三甲。我县被评为“中国绿色生态旅游县”和“2008中国生态旅游百强县”。五年累计接待游客159.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94亿元,分别是上个五年的2.3倍和11.7倍。建成了集国内外当代书法名家书法作品、碑刻艺术和园林建筑艺术于一体的书法文化传世园林——墨宝园,隆重举办了墨宝园系列文化活动,通榆书法文化现象受到了海内外高度关注,开启了文化产业发展新纪元。以打造墨宝园文化商圈为枢纽,确立了书法出版、文化旅游等九大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大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建立。全面优化县域金融环境,发展活力显著增强。专业市场不断发展壮大,“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发展到337家,极大繁荣了城乡流通市场。全县民营企业发展到380家,个体工商户发展到6800户,民营经济五年累计总收入达到193.9亿元,是上个五年的3.2倍。全县外贸进出口企业从无到有,发展到26户,外贸进出口总额始终居全市各县市区前列,五年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45亿美元。
  (六)不遗余力改善民生条件,群众幸福指数全面提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民生社会事业,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人民群众创造了更为舒适、温暖、安全、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2亿元,全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城市道路标准化改造、村村通公路建设、绿化美化亮化和小城镇建设等重点工程54个,城乡面貌得到极大改观。不断拓展城市空间,县城建成区从13平方公里扩大到16平方公里。实施棚户区改造、廉租房建设和房地产开发145万平方米,城区楼房入住率由2006年的35%提高到45%。实施农村泥草房和垦区危房改造59768户,农村砖瓦房入住率由2006年的19%提高到89.5%。启动暖房子工程,优化供热体制和供热方式,群众冬季取暖条件不断改善。实施县城重点街路标准化改造12.9公里,全面完成村村通等级公路建设任务,有效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问题。建成了城市污水处理厂和无公害垃圾处理厂,加强供水、排水、燃气管网改造,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深入推进小城镇建设,城镇承载服务功能日趋完善,集聚吸纳能力不断提升,全县城镇化率由2006年的30%提高到42.3%。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高考本科进线率始终居全市各县市区榜首,教育整体工作在全市领先,某些方面走在全省前列,成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和改革试点县。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医疗服务水平和传染病防控能力全面提升。人口计生工作扎实推进,列入国家级人口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县行列。不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城乡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达到11项。群众体育蓬勃开展,健身人口比重逐年提高。在全省率先实施了数字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完成了城镇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主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及时化解各类社会矛盾,一大批信访积案全部破解。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加强安全生产,有效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人民群众安全感普遍增强。我县被评为全省“平安县”、“平安吉林建设先进县”、国家级“平安农机示范县”。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2166个,城镇新增就业3.2万人,实现了社会保障五大保险和新农合应保尽保,城乡低保实现规范化动态管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实现了翻番增长。全面做好救灾救济救助工作,建立了覆盖全县的灾害信息管理网络,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生产生活得到有效保障。我县被评为全省地名管理先进县、全国界线管理先进单位、全国婚姻登记规范化单位。政府自身建设成效明显,行政效率不断提升,工作作风更加务实,廉政建设全面加强。民族宗教、武装、老龄、档案、地方志、残疾人、红十字、妇女儿童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回首五年的艰辛历程,我们攻难关,打基础,干大事,谋长远,在全县人民的支持鼓舞下,推动通榆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过去的五年,是我县经济发展最快、各项事业齐头并进、百姓得实惠最多的五年,勤劳勇敢、坚强自信的鹤乡人始终在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道路上奋勇开拓、阔步前行。
  2011年,我们紧紧围绕77项重点工作,开拓创新,大干实干,全力攻坚,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下面,向各位代表、各位委员报告县政府2011年工作。
  (一)风电产业全面推进,发展势头强劲有力。2011年,是风电产业破难攻坚、快速推进的一年。49.5万千瓦风电场实现产值5.3亿元(预计数,下同),500千伏输电线路项目成功进入国家发改委核准流程,220千伏输电线路全面开工建设,230万千瓦风电场开发项目实现吊装30万千瓦。通榆更生风电场完成立项。三一、华仪、双吉、中能等风电装备制造及配套零部件生产项目全部投产见效,全国风电设备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泰盛风电综合服务公司项目快速推进。
  (二)项目建设成效显著,招商引资再创佳绩。2011年,是我县大项目推进最快、新项目落户最多、盘活项目成效最大的一年。全县共开工建设各类项目101个,其中超亿元项目11个。以风电为主的工业项目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墨宝园和向海大酒店等文化产业和高端服务行业项目建成投入使用,维多利通榆红牛和天意辣椒等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落户投产,吉鹤村酒业、向海油脂等盘活项目实现投产运营。全年共引进各类项目220个,到位资金65亿元,同比增长31%。
  (三)开发区二次创业步伐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2011年,开发区集聚带动能力和承载服务功能不断增强,成功引进5户新企业,完成土地征收11.18万平方米,全面跟进生产生活配套体系建设,服务企业项目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5亿元,同比增长53.5%;全口径财政收入1.2亿元,同比增长28.6%。在开发区的强势带动下,工业经济高效运行,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50亿元,同比增长34.8%;增加值16.3亿元,同比增长25%。
  (四)三农工作成绩喜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011年,我们切实加大组织投入力度,强化物资科技服务,全县粮豆总产量达66.06万吨,农业总收入达33.7亿元,均创历史最高水平。新增稳产高效基本农田5万亩,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2万亩。发放农机购置补贴2350万元,完成了1.5万农村人口脱贫任务。投入建设资金1.1亿元,18个新农村示范村(样板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新建规模化牧业养殖小区44个,成功引进吉林维多利农牧业有限公司,通榆红牛产业开始了振兴发展之路。为向海湿地成功补水1.58亿立方米,向海生态环境达到近十年的最佳状态。实施造林绿化12.1万亩,制定出台了《生态综合执法工作实施办法》,实行生态综合执法力量下移乡镇,生态建设保护工作成效明显。全面开展土地确权工作,完成了瞻榆镇、向海乡土地确权工作,为破解土地纠纷、化解社会矛盾,综合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做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探索实践。
  (五)第三产业持续繁荣,内在活力不断增强。投入旅游产业发展资金9000万元,新增景点4个,开展了首届“名店、名宴、名厨、名菜”评选活动,成功举办了包拉温都杏花节和向海大雁放飞节。全年接待游客4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65亿元。墨宝园建成开园,成立了翰墨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组建金融工作办公室,制定出台了《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年度量化考核奖励暂行办法》,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开创了金融助推县域经济发展新局面。成功引进了向海物流中心和大东方商业城两个大型商贸流通项目。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3650万美元,同比增长33.5%。
  (六)创新精品精细精干理念,实现城乡面貌明显改观。2011年,是我县城乡建设管理工作压力最大、困难最多,也是投入最大、创新最多的一年。投资11.54亿元,启动实施了10个精品化工程建设。制定出台了《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暂行办法》,完成棚户区改造和廉租房建设14万平方米,实施暖房子工程23万平方米。实施街路标准化改造4公里,育才路成为精品化样板街路。全面完成亮化工程,新增城区绿化面积94.5万平方米,铺装巷道1.5万平方米。深入推进小城镇建设,瞻榆、兴隆山等乡镇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深入推进,全面实施城市管理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改革,制定出台了《城市管理实施细则》、《物业管理暂行办法》、《城镇供热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了城乡冰雪清除新机制,深入研究城乡客运市场管理办法。无公害垃圾处理厂建成投入运营,在全省县市区中率先步入了城市垃圾处理规范化、现代化轨道。
  (七)财政收支不断优化,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强化税收征管,实现了应收尽收。全县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4.5亿元,同比增长41.8%,地方级财政收入完成3.5亿元,同比增长46.9%。完成财政支出15.5亿元,满足了重点支出需求。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为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每月增加津贴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610元。
  (八)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更名设市工作进入国家民政部审核阶段,省级双拥模范城命名进入待批阶段。校安工程完成率全省第一,我县顺利通过了省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县评估验收。完成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阶段性任务,实施了7个卫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完成了食品药品安全检查、隐患排查、问题整改和11项专项整治工作任务。实施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县体育场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建设,成功举办了风之声广场文化周等系列文体活动。优生优育服务项目深入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政府网站荣获信息报送综合排名全省第一。县电视台自办节目实现了在省市台上稿数量、质量双突破,农村有线电视新发展用户5000户。数字通榆建设快速推进,电子公文流转、电子公文传输、政务视频会议系统建设全面启动。民族宗教、武装、档案、红十字、残疾人、地方志、妇女儿童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九)全面办好各类民生实事,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完成农村泥草房改造38768户,新开工7876户,发放城乡低保、救灾、优抚等各项资金7893.3万元。将部分农口单位自收自支和差额拨款人员纳入财政编制,将6个国营农牧渔场职工纳入社保,解决了多年遗留的民生保障难题。发放社保养老金1.45亿元,补偿新农合医药费4000万元,为80周岁以上低保户及9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发放了生活津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447人,完成了563例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风险评估及部分患者救治工作。
  (十)政治社会保持稳定,行政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深入开展社会治安整治百日会战,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有效维护了全县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信访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信访积案全部破解。我县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基地被命名为“白城市彩虹基地”。完成了“五五”普法总结和“六五”普法启动筹备工作。加强隐患排查和事故防范,制定出台了《烟花爆竹销售安全管理实施办法》,安全生产工作得到有效加强。自觉接受县人大、县政协的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结率100%,满意率98.5%。充分发挥县长公开电话作用,全年为群众办理各类急难事项780件,办结率98.5%,满意率98.6%。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反腐倡廉成效明显。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显著提高。踏踏实实服务人民,办实事,求实效,群众对政府的满意程度不断提升。
  各位代表,各位委员,过去的五年,我们用坚定的信念和无悔的付出,换来了令人振奋的发展成就。这是县委正确领导和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县上下众志成城、奋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政府向全县人民和域内外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通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经济总量相对较小,工业化进程滞后,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有待做大做强;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农民持续增收基础仍较薄弱;财税收入不高,收支矛盾仍然突出;旅游开发仍较缓慢,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建立,尚须深度挖掘和有序推进;民生改善力度仍不够大,与群众的期望值还有差距;受大环境等客观因素影响,一些阶段性任务目标没有达到发展预期,有待在明年努力破解瓶颈,弥补之前差距,等等。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综合施策,认真加以解决。
  二、未来五年的主要任务
  各位代表,各位委员,未来五年是推进通榆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重要时期。我县迎来了国家和省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历史机遇,同时,潜在的资源优势逐步凸显,发展内在活力不断增强,积累的发展能量即将释放,全县上下干事创业热情高涨,具备了实现新跨越的坚实基础。我们将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继往开来,自我加压,乘势快上,全面开创通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
  未来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县委的决策部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牢牢把握“基础在农业、重点在工业、根本在生态”三个定位,全力推进全国“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县、绿色能源示范县、绿色生态旅游县”建设步伐,做强绿色能源、食品医药、生态旅游、文化“四大产业”,全力打造“绿色能源名城、书法文化名城、生态旅游名城”,全面建设富裕通榆、幸福通榆、魅力通榆、和谐通榆、平安通榆、诚信通榆、数字通榆、文化通榆,努力使我县进入全省先进县行列,全力实现通榆发展的更大跨越,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主要预期目标:到2016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36亿元,年均增长30.4%;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22亿元,年均增长37.5%;地方级财政收入达到17亿元,年均增长37.6%;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7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50600元和10000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18:58:24。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紧紧围绕县十四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任务,强化落实,全力推进。未来五年的主要任务是:
  (一)倾力推动大工业集群发展,开创县域经济全新时代。坚持以项目招商为主要手段,以开发区为承载平台,壮大绿色能源和农畜产品深加工产业,做强食品医药产业,全力加快工业化进程,迅速向工业化初期、中期迈进,推动县域经济实力快速提升。围绕“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全力打造风力发电、装备制造、综合服务、整机检测四大风电产业基地,积极发展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发电产业,建设“绿色能源名城”。加快高载能工业项目引进,提高区域电量消纳能力,做好“电”的文章。加强科技支持体系建设,提高工业经济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经济发展软环境和金融环境建设,全力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到2016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425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27亿元。
  (二)科学推进大农业全面升级,不断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加快发展适应高效农业、规模设施农业、生态观光农业,积极扶持重点生产基地建设,打响特色农产品品牌。强化科技培训,积极培育农业典型,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型,做大做强通榆中国草原红牛品牌。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发展壮大劳务经济,切实增强农民持续增收能力。充分发挥“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带动作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全面构建大文化发展格局,拉动第三产业强势崛起。以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拓展民俗民族文化、发展旅游休闲文化、广泛开展文体活动和构建公共文化体系为重点,培育特色文化产业,推进群众文化事业,用文化助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打造“书法文化名城”。以“突出绿色生态、弘扬特色文化、打造全新向海”的理念,高品位建设向海景区,力争跨入国家5A级景区行列,建设“生态旅游名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推进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带动全民创业,推进富民工程。大力加强金融环境建设,助推城乡经济发展。
  (四)统筹抓好大环境建设管理,打造宜居宜业现代化新家园。完成更名设市工作,建设全新向海市。以规划为引领,以产业为支撑,以创新为动力,以民生为根本,按照城乡建设精品化、城乡管理精细化、建管队伍精干化的原则,有步骤、分层次、有重点、高质量地推进城镇化建设,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统筹城乡、惠及百姓、具有通榆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创建省级卫生城、园林城和双拥模范城。
  (五)强力实施大生态重点工程,全面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完善“引察入向”和“引霍入向”工程,实施“分洪入向”工程,完成县城供水工程建设,建立长效引水机制。完成文牛格尺河洪水资源化工程,修复西南、边苏两大涝区工程,构建水资源合理配置格局。发展节水农业,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努力构建节水型社会。提高污水处理厂处理标准,努力实现中水回用。大力实施生态工程建设,发展经济生态景观林,不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到2016年,完成造林绿化80万亩,全县绿化率提高到24%。加强水土保持与治理,恢复草原和发展芦苇湿地,保持生态平衡。加大生态综合执法力度,有效打击各种破坏生态行为,促进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六)牢固树立大民生本位理念,努力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集中力量办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实事。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救助,促进社会公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整体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广播电视和文化体育事业协调发展。积极化解社会矛盾,有力打击违法犯罪,加快法制化社会建设进程,努力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殷实、更加幸福。
  三、2012年工作安排
  各位代表,各位委员,2012年,是完成未来五年发展任务的开局之年,是实现通榆发展更大跨越的关键一年。风电产业仍将是左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我们将实现的预期目标是: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0亿元,同比增长23.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0亿元,同比增长30.4%;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5.7亿元,同比增长26.7%,地方级财政收入达到4.27亿元,同比增长22%。
  (一)以破解瓶颈为重点,全力发展绿色能源产业。举全县之力,力争完成500千伏输电线路和9条220千伏输电线路建设,带动整个风电产业全速推进。协调支持风电开发企业加快230万千瓦风电场建设,力争完成80万千瓦吊装任务,启动实施通榆更生风电场项目建设,努力实现并网发电。协助三一、华仪等企业获取更多订单,扩大生产规模。帮助双吉、中能等企业实现满负荷生产,实现泰盛风电综合服务项目建成投产,促进风机检测中心项目进入建设阶段。做好第二个500千伏升压站项目前期工作,力争获得省和国家相关部门批复。全力推进禾佳生物质发电项目投产达效。依托太阳能资源,大力引进光伏、光热发电项目。
  (二)以项目招商为突破口,切实增强发展内在动力。把项目建设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全年力争建设各类项目130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0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1个。促进维多利通榆红牛项目建成投运,推进热电联产等新落地项目开工建设,推动天意辣椒、吉鹤村酒业、向海油脂等投产项目扩大生产规模,帮助三一二期、华仪二期、海外药业、明业浆纸等续建项目早日投产达效。紧紧盯住在谈项目,力争早签约、早落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能源项目配套,加快引进风电设备、光伏发电零部件制造项目;围绕中草药、木材、芦苇、绿豆、打瓜和肉羊等优势资源,引进医药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和农畜产品深加工项目;立足拓宽产业发展领域,促进电能消纳,引进高载能、低排放、低污染项目。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努力获得国家和省更大的支持。全年力争引进各类项目230个,到位资金80亿元,同比增长23%。
  (三)以开发区为平台载体,开创工业经济新局面。加快开发区二次创业进程,进入省级经济开发区序列。发挥开发区行政服务中心作用,实现开发区封闭式管理。实施腾飞路、东湖大街及开发区硬化、绿化、亮化、美化等工程建设,将起步区建成新城区。加快商住开发、物流中心等生产生活配套体系建设,提高服务企业项目能力。完成土地收储50公顷,保证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开发区全年计划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亿元,同比增长42.9%;全口径财政收入2.5亿元,同比增长108.3%,固定资产投资65亿元,同比增长36.8%。加强和完善服务民营企业措施,全力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加强企业运行调度,做实增注担保公司资本金工作,帮助企业争取扩产改造项目资金,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做好沟通服务工作,加快石油、煤炭等矿产资源勘探步伐。推进国有资产公司回购社保抵费资产,为项目建设提供资源储备。2012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计划发展到50户,总产值达到67亿元,同比增长33%,增加值达到21亿元,同比增长29%,努力跨入工业化初期阶段。
  (四)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提高三农工作和生态建设水平。继续优化种植结构,抓好甜玉米、棉花、辣椒、蓖麻、籽用西葫芦等适应高效作物推广,全力推进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大棚蔬菜、果园基地等规模设施农业。建设葵花、绿豆等绿色农产品基地180万亩,有机绿色无公害品牌达到150个。新增膜下滴灌面积20万亩,稳产高效基本农田发展到100万亩。大力发展规模牧业、精品牧业、效益牧业,新建精品牧业小区50个,突出肉羊等重点产业发展,加快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型。充分发挥维多利农牧业有限公司的带动作用,扩大通榆红牛养殖规模。建设10万亩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全面提高农机化水平。争取资金2000万元,加快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产业化扶贫进程。实施造林绿化10万亩,全面完成“三年大造林”工作任务,争取成为省林权制度配套改革试点县。全力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县城供水工程力争年内开工建设,做好文牛格尺河洪水资源化二期工程开工前的准备工作。加大生态综合执法工作力度,继续实行全年禁牧,严厉打击违法开垦行为。完成全县农村土地确权发证工作,在有效化解各类土地纠纷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土地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投资1.7亿元,加大组织实施力度,完成18个新农村示范村(样板村)项目建设。加强产业协会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经纪人培训,进一步提升劳务经济发展水平,开阔农民视野,增加农民收入。
  (五)以旅游产业为核心,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全面整合旅游资源,加快推进旅游市场化、产业化进程。科学编制旅游规划,完成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启动编制包拉温都景区总体规划。积极与北京双全集团沟通联系,力促向海景区综合开发项目早落地、早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向海假日酒店二期和新博物馆续建工程。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建设向海游客服务中心。力争启动向海水上娱乐项目、向海红旗村草原项目、兴隆山黄榆林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加强宣传促销,举办包拉温都杏花节、向海旅游节等系列活动,提升通榆旅游知名度。培育壮大旅行社业,加强专业导游员队伍建设。组建旅游商品纪念品开发机构,研发特色旅游商品纪念品。全年力争接待游客4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1亿元。深入优化金融环境,继续实行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年度量化考核,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实现区域内经济与金融的良性互动。启动向海物流中心和大东方商业城项目建设,继续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家电下乡工作,盘活粮食购销企业资产,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实施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改造,完成边昭标准化大牲畜屠宰厂建设,抓好瞻榆供销农资中心的启动运营,繁荣城乡流通市场。加大粮食、肉类、酒类等流通市场监管力度,确保流通市场规范有序。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5.1亿元,同比增长18%。做好国际劳务输出的组织实施工作,积极争取相关扶持政策,保持我县外贸进出口平稳增长,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力争达到4200万美元。
  (六)以做强文化产业为统领,全面打造文化通榆。以传统文化为起点,结合民俗文化、休闲文化、群众文化,全面掀起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发展高潮,用文化的力量凝聚人心、鼓舞民志,弘扬团结、创新、自强、进取的通榆精神。加强传统文化建设,以墨宝园为龙头,结合墨宝园系列图书、拓片和文房四宝等文化艺术品开发与生产,编撰《通榆文化》,全力打造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做强通榆文化品牌;拓展民俗民族文化,结合铁西区综合改造,建设民俗文化园,传承并发展木版年画、剪纸、乌力格尔琴书说唱等民俗艺术文化和黄米饭、粘豆包、碾子磨等民俗生活文化,发挥其在传承文化、带动就业、激活旅游、拉动经济等多方面的综合作用;发展旅游休闲文化,结合向海景区的开发建设,借助向海旅游节、向海大雁放飞节、包拉温都杏花节等系列活动,发展特色旅游餐饮业;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书法、绘画、篮球、排球、乒乓球、武术、象棋、歌舞、中老年人门球、秧歌等比赛,选拔培养“文化能人”,全面掀起群众文体活动热潮,营造浓厚文化氛围;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启动“五馆一中心”项目,改扩建高规格体育场,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队伍建设管理,强化文艺团体的建设与管理,筹备创作一台具有通榆特色的、能够进行商业演出的高标准大型文艺节目,开展送戏剧、送图书、送电影下乡系列活动,全力夯实群众文化基础。
  (七)以改善城乡面貌为引领,努力加快城镇化进程。坚持建设精品化、管理精细化、队伍精干化理念,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完成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调整城市交通规划,完成乡、镇、村建设规划,严格规划的审批与执行。加大房屋征收力度,全面拆除违章建筑,加强城市绿化美化,新增绿地95.6万平方米。充分发挥污水处理厂的作用,努力实现城市污水处理与水循环利用双重目标。探索推进城镇户籍放开、社会保障接续等相关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城镇化进程。投资40.4亿元,力争完成城乡建设15大工程:
  ——保障性安居工程。启动20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工程,完成120万平方米的楼房建设任务。做好农村泥草房改造收尾工作,完成全部改造任务。建设廉租住房200套,完成双岗鹿场等垦区危房改造850户。
  ——地下人防工程。在开通大路地下的向海街至繁荣街段,建设地下人防工程。
  ——城市道路改造工程。实施民主东路、开通大路步行街、广白路、团结路等街路标准化改造。
  ——城市排水工程。完成1号泵站排水明渠续建工程,铺设民主路雨水、污水管线2200延长米,新增开通大路东雨水提升泵站1座。
  ——城市供水工程。完成风电路、繁荣北街、铁路北道口供水主管线铺设工程;完成北水厂生产车间改造工程,增加水源井3眼;完成城区旧供水管网摘除工程。
  ——暖房子工程。改造旧楼房50万平方米,更换塑钢窗,对外墙进行保温、粉刷和楼顶防水处理。
  ——燃气工程。铺设燃气管道8公里,新增燃气用户4000户。
  ——城市停车场建设工程。完成1—2处公共停车场建设。
  ——城市供热工程。安装65兆瓦流化床锅炉3台,建设锅炉房1座,新增换热站2座,铺设管网12公里,结合暖房子工程,实施计量改造和管网平衡改造,提高城市供热能力。
  ——铁西区综合改造工程。编制完成铁西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分阶段推进铁西区道路、排水、供水、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
  ——东湖湿地开发工程。继续对外招商,完善规划设计方案,力争开工建设。
  ——村镇建设工程。完成瞻榆、兴隆山、向海等乡镇的道路、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广场建设工程。
  ——公路建设工程。完成县城至八面、县城至瞻榆、百公里农村公路建设,启动实施县城至向海一级公路建设。
  ——公铁立交桥建设工程。完成县城北、边昭、鸿兴等9处下穿式公铁立交桥建设工程。
  ——东湖大街建设工程。开展房屋征收工作,做好总体规划,力争开工建设。
  全面实行城市综合执法人性化管理,建立物业管理新机制,强化社区协调功能,解决群众生活起居难题;充分发挥垃圾无害化处理厂作用,提高机械清雪能力,形成城市积雪垃圾规范化、科学化处理机制。
  (八)以增收节支为手段,切实提高财政保障能力。加大组织收入力度,积极培育新兴税源,加强收支监管,不断增强财政保障能力。全年计划实现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5.7亿元,同比增长26.7%,地方级财政收入4.27亿元,同比增长22%。坚持“保工资、保重点,保正常运转”的原则和过紧日子的思想,做到有保有压,量财办事。财政支出预安排10.1亿元。
  (九)以民生民利为根本,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加快推进更名设市工作,力争获得国家民政部正式批复。结合更名设市成立街道办事处,以开通镇为试点,推行城市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建立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多元化参与、信息化支撑的城市管理新机制。通过推行网格化管理,使政府对社会治安、信访诉求、困难救助、城市管理等一切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能够主动发现,及时处理,提高社会服务管理的能力和效率。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工作。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落实省政府对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评估意见,继续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教师周转房、乡镇幼儿园建设,力争启动职教中心移址新建工程。全面开展校车规范化管理,建立校外食宿点监管长效机制,有效保障学生安全。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提高基层队伍服务质量和水平,增强新农合保障能力,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强疾病防控、计划免疫、食品药品安全、卫生应急管理工作。以基层基础建设为重点,加强各级计生服务站队伍建设,全面推进“幸福家庭”建设工作,巩固人口文化创建成果。抓好农村数字电视村村通工程,发展用户5000户。完成职业技能鉴定2700人,做好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全年新增城镇就业7000人。多渠道募集资金,提高救灾、救助、优抚安置能力,继续扩大低保、医保、社保覆盖面,进一步完善老年人管理服务保障工作,努力帮助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解决实际问题。继续保持对严重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创建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加强基层信访体系建设,集中解决疑难信访问题,积极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全面开展“六五”普法工作,推动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深入开展。全力扶持刑事解教“彩虹基地”建设,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做到应援尽援。充分发挥公证预防经济纠纷的职能作用,努力促进社会和谐。全面抓好民族宗教、武装、档案、地方志、红十字、残疾人、妇女儿童等各项工作。
  (十)以加强自身建设为抓手,全面树立政府新形象。坚持执政为民理念,积极改进工作作风,不断提升服务意识和工作水平。切实推进政府工作绩效评估,提升执行落实能力,真正做到重实绩、办实事、求实效。加快推进电子政务系统建设,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凡是与企业、群众密切相关的行政管理事项,全部纳入到行政服务中心办理。加快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规范化建设,将全县国有资金投资的招投标活动,全部纳入行政服务中心规范运作。坚持依法行政,切实解决好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问题。深入推进科学民主决策,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抓好政府廉政建设,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和公共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建立党风廉政建设长效机制。坚决执行县委的决策部署,自觉接受县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听取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高质量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
  各位代表,各位委员,今天的通榆,正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昂首前行。面向未来,我们信心满怀。我们将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下,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扎实苦干,奋勇开拓,为开创通榆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