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通榆
发布时间:2018-03-31 16:16:00
收藏
通榆文化概述

  通榆,又被誉为鹤乡,位于吉林省西部,科尔沁草原东陲。全县幅员面积8496平方公里,人口36.4万。辖8镇、8乡、6个国营畜牧(林)场、172个行政村,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这里因草原而美丽,鹤居而灵秀,文化而流芳。 

  在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上,有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敖包山、有首批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向海自然保护区、有亚洲面积最大的兴隆山天然蒙古黄榆林、有全国最大的风力发电场、有全省面积最大的包拉温都野生杏树林,是“国家级生态功能区”、全国绿色生态旅游县,还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回眸历史,这里的文明从远古走来。走进她,布满人类发展足迹与深藏文明奥秘的霍林河古道,将会为你掀开一段鲜为人知的人类塞外文明发展史。

  作为红山文化的分布区,早在5000多年前,这块古老土地上的先民们用生命与智慧,创造并留下了璀璨的远古文明。东胡、鲜卑、契丹等民族依傍着霍林河、额木太河(支流)、文牛格尺河三条河流,开始从事采摘、捕捞、狩猎等活动,并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象征性的游牧生活。

  元、明、清时期,这里以蒙古族、满族和汉族人居多。相传,1784年,乾隆微服私访曾下榻于此,亲书赐匾于香海寺,并留下了“云飞鹤舞,绿野仙踪。福兴圣地,瑞鼓祥钟”的佳句。风云变幻间,皇族显贵的权位之争,平民布衣的安居之梦,在朝代的更替中共同书写着属于科尔沁的不朽传奇。

  散落在通榆境内的 182处文物遗址,让人在重温那历久弥新的远古文化、王侯文化、农耕文化、碑刻文化、建筑文化、草原文化间,感叹着这块土地上那悠远深邃的文明与历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地域特色的通榆戏剧、年画、剪纸、文学、竞技体育等快速发展。

  上世纪60至80年代,县剧团的《桃李梅》、《燕青卖线》等吉剧经典曲目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多地巡演,掀起了风靡大众的吉剧热潮;以刘长恩、安学贵、姜贵恒、刘佩珩等为代表的年画乡土作家,让通榆年画成为了享誉全国的地域文化标识,成就了通榆“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的美誉。与此同时,昭示着通榆精神的竞技体育在这片热土上超速发展。1988年,通榆被省体委命名为“中长跑人才训练基地”。1990年,在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上,通榆运动员王萍与队友密切配合,获得了4×100米接力金牌,创造了新的亚洲纪录。受到了江泽民、杨尚昆、李鹏等时任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新世纪开启了文化发展的新纪元,丰厚的文化积淀让通榆在时代的舞台上更是备受瞩目。

  “美在天然,贵在原始”的向海湿地风光,美丽了中国,惊艳了世界。早在1992年的世界环发首脑会议上,时任共和国总理李鹏带去的电视风光片《家在向海》,在国际友人的惊叹声中揭开了向海神秘的面纱,从此,在鲜活与定格间,人们对这里情有独钟。以向海为主景地拍摄的影视剧相继在央视热播,其中 电视剧《永远的田野》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我的土地我的家》荣获中国第29届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2013年,向海自然保护区摘得中央电视台大型公益活动“美丽中国•魅力湿地”特别关注奖。

  全民学习与志愿服务活动成为引领通榆文明的新时尚。农民自学组织的经验做法被列入中宣部宣传思想工作典型案例库,这在通榆县乃至白城市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历史上均属首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张树森的“小小报吧”变成了全国闻名的“大课堂”;环境志愿者万平将流动的沙丘化作美丽绿洲,荣获首届迪亚吉欧梦想助力金和白城市十佳志愿者荣誉称号。在“以文化人,人化文化”理念的引领下,城乡联动的“手牵手家园行动”、“文明通榆人”、“孝慈之星”、“道德模范”、“诚信商家”、“创业先锋”评选等系列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深入人心,并植根于鹤乡大地。

  文学艺术精品层出不穷,如朵朵异域奇葩竞相绽放。以《鹤乡百年通榆》文集、《向海湖,或星象之书》诗集、《西荒》长篇小说、《天姿向海》摄影集、《中华英杰》剪纸集、《通榆年画记忆》《通榆文化》等为代表的文学艺术佳作尽展草原文化的独特与幽香;二人转、戏剧、话剧、小品等以其浓厚的地域特色倍受推崇,其中,二人转《喜莲》将火辣辣的关东情带入首都人民大会堂,还有那石雕、篆刻、蛋雕、绘画等,将世代相传的古老技艺镌刻在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永不褪色的历史长卷中。

  丰厚的文化滋养,使通榆群众文化亮点纷呈。从初春的杏花节到腊月的冬捕日,在“中国•向海”、“墨宝园”系列生态文化旅游品牌活动中群众文化精彩亮相,无论是城市的广场社区还是农家的大院书屋,劲歌热舞、书画竞技好戏连台。草根圆梦的“风之声”广场文化周、网络歌手评选、才艺大赛、书画展览、全民健身运动会等,从一个个侧面印证了群众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让红红火火的通榆群众文化走在了全市群众文化的前列。竞技赛场也佳音频传。2013年,通榆县运动员徐志航,相继在全国少年田径锦标赛暨世界少年田径锦标赛选拔赛、全国青年田径锦标赛的男子400米比赛中两次夺金。2014年,在吉林省第十七届运动会中,通榆体校运动员伊思航获得男子甲组400米第一名、徐志航获得男子乙组400米、400米栏两项第一名、马园园获得女子甲组五项全能第一名、单申格获得女子自由式摔跤甲组48kg级第一名。

  魅力四射的通榆文化,让更多关注的目光在这里聚焦。纪念郭沫若诞辰120周年全国书法邀请展、第五届全国青少年书法美术大赛儿童组获奖作品展、广东新印象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赵健个人书法展相继在通榆举行;中国教育电视台一频道《水墨丹青》栏目组织开展的“美丽中国文化魅力展播节目”、诗词名家眼中的通榆暨关东诗阵2013年会等活动纷纷做客通榆。杨进禄、王满利、张大川等数十位著名书画家和唐宪强、张福有等著名诗人百余人齐聚通榆,使得风生水起的鹤乡小城人气倍增。

  在文化事业的助推下,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通榆充分利用“一方园林、十数非遗、百处古迹、千里草原、万顷湿地”等独特的人文与自然资源,努力促进文化与旅游共融与经济共建。将文化产业发展作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通过整合县内非遗文化资源,以项目带动、文化助阵、产业支撑的方式,快速构建起通榆文化产业发展的结构框架。截止目前,全县共有文化经营单位涉及出版印刷、图书音像、信息网络、休闲娱乐、广告装裱、文化旅游、艺术培训等多个门类。以墨宝园为代表的通榆文化产业发展优势日趋明显。其创建的“墨宝园”文化品牌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其中,年画、石雕、剪纸、根雕等特色地域产品不仅走俏国内市场,而且已经开辟出固定的国际销售渠道。与此同时,墨宝园正积极链接起国内外更多高端文化资源,已先后成为北京大学、长春工业大学、台湾文化艺术联合会等10多家单位的创作基地或示范园区,为通榆文化与经济发展搭建更加广阔的平台。目前,园内的历代书法名家20星宿雕像入选为全国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书法教材封底插图。此外,墨宝园的传媒公司与澳亚卫视合作制播《中华文化》栏目,内容涵盖全球二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华文化名家访谈与中国二十二朝古都文化巡览,使墨宝园国际化的形象更加凸显。

  站在全新的历史起点上,通榆将以人为本,生态为根,城市为支撑,经济为核心,加快以“生态经济景观”理念建设“生态经济城市”,确立生态文化主导地位,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壮大骨干企业规模,不断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布局的统筹规划。整体打造东、西两大文化商圈,即以县城内的墨宝园为中心,以“低”起点,“高”链接的发展模式,在形成以书法、绘画、剪纸、雕刻等系列地域特色文化产品为主产业的同时,依托墨宝园开展全国乃至世界性书法、文化交流活动,倾力打造国际级书法文化集散地,形成极具延伸性和扩张性的文化产业商圈;以向海为中心,以兴隆山黄榆林、包拉温都湿地公园、丹江湿地、向海生态植物园等四季旅游项目为内容的“中国•向海”品牌生态旅游文化商圈,实现“一座城市,两个中心,大跨度,全辐射”的文化发展新格局。努力将通榆打造成国内外书法文化交流的高地、文化旅游的圣地、文化产业蓬勃兴旺的宝地。

  文化是根,文化是魂。在文化之光的照耀下,三十六万鹤乡人正阔步前行在建设生态经济城市,打造美丽富庶通榆的希望之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