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20-07-18 08:56:00
收藏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绿化村:房前屋后绿意浓 庭院经济富农家

  盛夏时节,记者在鸿兴镇绿化村看到,几乎家家户户都利用自家房前屋后的“方寸地”大做增收文章,或搞种植,或搞养殖,小小庭院让全村家家都握有一把增收“金钥匙”,小庭院俨然变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走进鸿兴镇绿化村,处处一片新农村景象。农家庭院里一株株茁壮的玉米、一片片翠绿的辣椒,还有那一袋袋的菌包……家家户户的庭院都打理得井井有条,焕发着勃勃生机。

  说起庭院里种黏玉米,兰丽华有说不完的话。

  绿化村村民兰丽华:“我今年的苞米是咋种的呢?坐公交听人说这个黏苞米可挣钱了,我听了心里非常盛,给我丈夫打电话,把前园子收拾出来,苞米籽买回来就种上了,到秋净剩1200元,白菜出了2000多元。”

  两年前,在大部分村民都把自家庭院当成不起眼的“小地块”时,兰丽华就利用自家房前屋后的“方寸地”大做增收文章。

  绿化村村民兰丽华:“这2年我把这前后园子都种上了,净剩15000元。今年这粘苞米是系的苗子,今年的粘苞米能买到2块钱一穗,苞米卖完还能种一茬白菜,前园子加后园子能收入20000元,能达到我的目标。”

  绿化村村民沙俊德:“受他们启发,他们去年前后园子都种的粘苞米,去年整两茬,去年整13000多元,前后园子,收入挺可观,今年我们也种了,这个快了,再有一个来月就下来了,(记者:这是多少亩?)这是5分地,(记者:上市能收入多少?)连苞米带白菜能收入3000元左右。”

  实际上,兰丽华一家的庭院经济发展,只是鸿兴镇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美化居住环境,努力把农民房前屋后的“方寸之地”变成增收园的一个缩影。

  为让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持续增收,近几年,鸿兴镇绿化村党支部积极引导农民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房前屋后的“方寸之地”,将之作为全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引进经济效益高的种植品种。

  绿化村村书记李长江:“我们绿化村72户贫困户,今年已经全部脱贫,为了巩固提升经济收入,防止返贫,按县里要求搞了庭院经济,全覆盖,种了绿豆,辣椒。另外在长岭搞了试验品种,就是黏玉米套种白菜,这个模式挺好,带动四五家,来年准备大力推广,还有大棚蘑菇,也准备大力推广。”

  村民们利用庭院栽辣椒、种蔬菜、育蘑菇,不但自己吃得放心,还能换钱增收。在实践中,小小庭院催生了一大批致富能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亮点。

  沙玉明有培育平菇的技术,但是因为前些年平菇的市场行情不好,他放弃了平菇培育而外出打工。

  绿化村村民沙玉明:“我去年打工去了,打工这一年来我总结一下,干12个月挣30000多元,不合适,11个半月,到年底回来的,我看不合适。”

  因为外出打工,他家的院子荒废了,土地没人种,这不是庄稼人应该过的日子。今年年初,我县坚持发展庭院经济,走小庭院、大市场、新产业的路子,引导更多的农民把庭院经济做大做强,做精做细,抓好循环利用,长期受用。这让沙玉明看到了希望,他决定留下来治家。

  绿化村村民沙玉明:“镇政府和县里鼓励我们搞好庭院经济,大力支持我们搞好庭院经济,非常感谢党和政府。今年不想出去了,和老伴一研究还搞这蘑菇,把这庭院经济搞起来。我这是180平米的棚子,能装5000袋,一袋产8元钱吧,能挣40000元钱。它有周期性,冬季再搞一茬,一年100000元左右,守家在地,挺好。”

  思路变了,干劲足了。今年以来,绿化村启动了“致富带头人”示范户评选工作,激发村民建设庭院的积极性,贫困户在庭院里发展种植业给予政策补贴,不断激发村民内生动力,进一步转变村民生产生活观念,打牢多劳多得、勤劳致富的思想。

  绿化村村民沙玉明:“我还有个想法,把下边大棚搞上,冬季再搞一茬,两个季节,产能化,将来带动其他村社农民,或者左邻右舍跟我干的,我免费奉献技术,十多年的技术,一心想把大伙带动起来发家致富。”

  如今,随着庭院经济的兴起,“不比吃,不比穿,只比致富路子宽;养鸡鸭、种辣椒,庭院经济比致富”已在绿化村蔚然成风,越来越多的农户依托庭院经济走上了增收致富路,也让小小的庭院变身为村民眼中的“聚宝盆”。

 

信息来源:通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