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20-01-21 10:02:00
收藏
三代环保志愿者的绿色传承
  腊月二十五一大早,通榆县环保志愿者协会的秘书长万晓白就带着几名环保志愿者出发了。今天,他们的工作内容和环保无关,而是买年货。精挑细选了几幅春联和挂钱,一行人驱车前往90公里外位于通榆县同发乡附近的科尔沁沙地生态示范区。
  来到示范区,负责日常巡护的志愿者团队已经完成了早上的工作,等候在这里。趁着人多热闹,大伙把象征着新年新气象的春联和挂钱贴上保护区工作站的大门。
  热闹过后,按照传统,通榆县环保志愿者协会的发起人、第一代科尔沁沙地生态示范区志愿者万平给年轻的志愿者们开了个小会,一面送上新春祝福,一面给大家鼓鼓干劲儿。
  2000年,万平"进驻"被当地人称为"火沙坨子"的科尔沁沙地,与沙奋战,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为的就是让这片土地重回绿色,然而在面对我们的镜头时,老人却说:“这20年一点都不苦,干着自己喜欢干的事,怎么能苦呢。”
  深知老父亲的不容易,2006年,作为女儿的万晓白放弃了宁波教师的稳定工作,回到通榆,成为了科尔沁沙地生态示范区的第二代志愿者。
  “如果说父亲当年是感性的治沙,就是用一腔热血,那我们这一代则是用理性去治沙。”万晓白这样告诉记者。有人曾给万晓白建议,在保护区里大面积种植单一物种,这样可以迅速绿化沙地,工作强度小、难度不大而且见效快。万晓白没同意,她的目标是恢复科尔沁沙地的原生物种。“大家都说,每一个动物物种的灭绝,都是地球的一个重大损失,其实植物也一样,每恢复一个植物物种,对生态环境的意义都特别大。”这是万晓白对生态示范区恢复原生物种的理解。
  截至2019年6月,建立生态沙化草原修复区5块,原生植被覆盖率达到60%- 95%,回归野生动植物达到300余种,栽种成活防风用杨树3万棵,保护恢复野生榆树及杠柳400亩。
  在志愿者团队里,我们看到了许多二十岁左右的年轻面孔,他们是科尔沁沙地生态示范区的第三代志愿者,这当中有在校大学生、退伍军人、周边村民。“万平老师和万晓白大姐的努力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们也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片绿色持续下去,而且面积要越来越大。”这是年轻志愿者们的一致态度。
  经过20年的时间三代环保志愿者的不懈努力,曾经的“火沙坨子”变成了绿洲。如今科尔沁沙地生态示范区,已经成为了当地生态治理的标杆。有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其中,“生态修复、生态保护”在这里已经从概念真正变成了现实。
 
信息来源:通榆发布